南昌:新成就 一路高歌强基础
发布者: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7/18 9:21:34
【背景】“十五”时期的五年,是南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南昌人引以自豪的五年。在这五年里,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好“两篇文章”的目标,按照省委孟书记三年前提出的“南昌要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要求,解放思想,善谋实干,开拓奋进,克服了非典、禽流感、国际石油和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等一个个困难,经受住了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的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达到了“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要求,为“十一五”基本实现“两篇文章”的目标和未来南昌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成效】经济增长一路高歌,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发动机日益强劲,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节节高,党的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保持昂扬精神,一路拼搏,为取得“十五”的“大满贯”作出了新的贡献。这突出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上:全市GDP接近1000亿元,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跨过500亿元台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这些变化都标志着全市经济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完善功能由内陆型向开放型转变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功能不断完善,南昌昌北机场国际航线开通,南昌至深圳、厦门的海铁联运成功运行,南昌保税物流中心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紧申报和建设,上海浦发银行已经开业,福建兴业银行正式入驻,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人才、进出关等五大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行风建设积极推进,南昌在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公布的大陆投资环境综合排名中,2002年为“不予推荐的城市”,2003年为“予以推荐的城市”,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被列为“极力推荐的城市”。南昌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南昌由内陆型城市向开放型城市转变。消除障碍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国企改组改制稳步推进,洪城水业、金鼎软件、行知软件、长运股份、长力板簧等成功上市,江纸股份成功重组并复牌,江铃、福特、长安实现战略合资。特别是今年以来,全民创业的热潮兴起,进一步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改革了城市执法管理体制,变多元执法为综合执法,提高了城市执法水平。积极平稳地调整了老城区的行政区划,为城市更快更好发展打好了基础。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成功地进行了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改造,解决了一直以来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债务问题。按照安全、有效、低成本的原则,处理全市历史积累下来的20.32亿元的债务,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全面推开了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实质性实施阶段。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消除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性障碍,为南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城市建设“一江两岸”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我们努力塑造南昌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的特色。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取得显著成绩,大规模推进了市政工程、交通能源、工业园区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到周边省会城市6小时左右通达、市到县30分钟左右通达、行政村道路基本硬化,市郊公路城市化改造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建设了生米大桥、绕城高速、玉带河、阳明东路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和22座总容量376.3万千伏安的输变电工程,城区三轮百路大会战顺利完成,基本根治了老城区的积水问题,城市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00公顷,集中污水处理率达45%,空气质量优良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碧水蓝天”成为南昌发展的重要品牌,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123.9万增加到现在的209万,红谷滩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一江两岸”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南昌城市面貌的巨大改变,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做大了英雄城品牌。完善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打牢基础、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市场运作、提升素质、增强活力”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促进了县域经济迅猛增长。现在市区到各郊县的一级公路都已竣工通车,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区工业园正在成为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条件和农民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这些都为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职业教育跃居全国三大职教城市
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1-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是8.3%、13.1%、11%、12.2%和6.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分别是5.3%、5.8%、5.4%、21.6%和20.5%。“十五”期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487亿元。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有效地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5%,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高中级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三大职教城市之一,推动了“学在南昌”品牌的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安全稳定,秩序井然。“十五”期间,是我市广大城乡居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实惠比较多的五年。激发活力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按照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南昌崛起事业快速发展的思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突出抓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突出抓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的,选派大批干部到国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培训;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目的,开展了“三项创建”活动和星级党组织评定等。特别是在“两篇文章”的伟大实践中,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全市广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大批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的干部正在茁壮成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安定和谐
站在南昌发展新的起点,回顾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南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得益于我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做好两篇文章、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关键得益于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和观念上的陈旧,进一步开阔胸襟、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努力探索适合南昌发展的路子;关键得益于我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用改革的思路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用创新的办法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抢抓扩大对外开放、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为南昌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后劲;关键得益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化解各方面利益矛盾,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社会的安定和谐。这些既是我们“十五”时期的基本经验,也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正视挑战努力保持发展良好势头
全面的看,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挑战还不小,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还将处于追赶阶段:一是经济基数小、基础差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从自身看,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积累的问题多、包袱重;横向看,与东部的差距明显,与中部的差距客观存在,参与竞争的优势还不明显。二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管理和城市功能适应不了南昌快速变化和人民群众要求的问题。三是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巩固和发展“十五”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努力开创“十一五”工作的新局面。
报道:方大长力信息部
更多新闻请关注:方大长力官方网站:www.clleafspring.com